2022 Retro

FengYi Yu
Dec 31, 2022
Sunsetting 2022

每年的這個時候,現在都會被提醒要回頭看,一年才不會就這樣希哩呼嚕的過去了。

有好好的對待2022嗎?

有被2022好好的對待嗎?

2022的一開始我加入了一個新創公司。

這是我到新加坡之後,加入的第一個華人為多數的公司,也是一個相對小的團隊,主要產品是去中心化虛擬貨幣錢包。因為這樣的組成又擴展了我的職涯光譜一點點,又體驗了人類多樣性和團隊。

場景從來不是絕對的,但是因為這樣的組成和多元所帶來的優缺異同,促使我不停的向自己和向別人問問題,例如形成共識的方式、達成目標的考量、組織運作的步調、人事時地物的排列組合,如果覺得自我懷疑,那就是一個機會進行內省;如果看到一些規律那大概是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差異。

持續問為什麼是一種超能力,帶自己回到原點想起初心,慶幸幾年前看的 The Culture Map 讓我有點架構去思考,然後選擇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,看清楚遠程目的和進程目標,重新校正方向和步伐。

想清楚就可以了,最關鍵的永遠是自己這一個關卡。

24 Feb 2022,脆弱的世界經歷戰爭浩劫。

戰爭這種事情居然也會寫進個人的反思裡,是因為戰爭跟自己有的連結。

所有的離別遇到戰爭就可能是永別,在這個疫情四散、文明發達、訊息流通、反應即時的時代,仍然如此。

我在戰爭開始的幾天前我和前同事線上傳訊,在新加坡卡了兩年之後,他決定回到家鄉,留了一段時間之後,他決定放棄了在新加坡的職位。他分享了一些冬天下雪的照片和影片,歐洲的教堂和廣場、郵輪和大衣,那些在熱帶島嶼很久沒出現的東西和場景。我們約了時間,新加坡時間週日晚上八點上線視訊,更新近況。台灣的朋友感受也許沒有這麼深刻,但這是我這一年多來最習慣的互動方式。

然後,戰爭開始了。

與我相關的戰爭開始了。二月二十四日就是那個我們約好的週日。

我搞不清他在哪個城市,將去哪個城市。我傳了訊息給他,幾小時之後他回覆了,告訴我他沒辦法跟我視訊了,也上傳了即時動態。就像新聞上看到的樣子,他告訴我他在避難所,目前是安全的。在語音訊息的尾端警報響了起來,他匆匆結束了語音,因為他必須再進到避難所中。

幾個月之後,他告訴我他和朋友一起到了另一個城市;他的朋友接受徵招入軍,留下一隻貓請他照顧;他找到新的工作,面試時提到其中一個公司福利是「我們的避難所還蠻新的」;這個避難所和辦公室旁的幼兒園一起共用,空襲時旁邊會有些小孩,瞪著大大的眼睛;偶而他會放上空襲的動態,搭配著”Sound On”的字樣;他在今年稍早學會了駕車,說是如果受徵招可以多點用處。

這是我從他身上知道的一些戰場下的生活。

想像下孩子在該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,大大的眼睛卻是面對世界的恐懼。

想像下離開熟悉的城區,只帶著一個行李裝著人生的家當到另一個城市,再找工作。

想像下在歐洲電費因戰爭破表的這段期間,戰區的冬天的雪並沒有比較仁慈的對待當地的人民。

想像下走在上班的路途中,天空響起警報,是真正的襲擊,不是演習。

後來我在跟他的幾次對話,常常無端地走到很深的人生。

例如我問「你下班都在做些什麼事?」,一般的朋友可能在看Netflix,他會告訴我:

「我在想我該做什麼,該留在這還是出國,該出國還是留在這,出國該做什麼,留在這該做什麼」

如果你曾經許願世界和平,或者擔心武力犯台,也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實體的方法與人產生連結。因為我們只能愛我們能理解的人事物

真心希望戰事早日結束,真心希望戰爭發生的時候人們討論的是對人的傷害,而不是政治角力和經濟制裁。看到戰爭的消息似乎會覺得世界有點糟,但我期望自己和你正視並意識到這些正在發生,而不是別過頭去假裝沒看到的想像世界依舊美好。

今年台灣也常常被放在不同的新聞和雜誌報導中,不管是跟烏克蘭的類比、跟中國的異同、半導體產業的分析、網軍和假新聞的討論、或讓外媒摸不著頭緒的選舉結果。分享其中讓我突然頓悟的BBC訪談曹興誠先生

如果專制和民主是一個光譜,過去中國個朝代一直都是傳子的「家國」,後來成為了「黨國」。台灣在1996年總統民選之後,成為「民國」,民在國之上;反觀中國在修改了憲法之後,在這光譜上的位置從黨國往家國靠攏。

如果有機會和外國人互動,對很多外國人來說,一個台灣人可能就是他們唯一認識的台灣人。幾年前大概對地理位置離我們比較遙遠的西方國家來說,分不清亞洲的這些島嶼誰是誰、誰在哪,就如同身在亞洲的我們分不出拉丁美洲或巴爾幹半島的國家們。當有機會成為外國人看進台灣的一扇窗戶,好好練習一下怎麼說明我們的價值觀。

如果身邊有覺得被統一也沒什麼不好的吧~那請他看看時代革命

2022~UX投入

今年我在ADPList上及其他渠道中,與50+多位對產品設計、用戶研究、亞洲、職涯規劃等主題有興趣的朋友互動,練習在事前把主題釐清,在對話當中分享想法,事後記錄摘要,有得到一些正向的評價和鼓勵,是額外的紅利。

開始覺得不斷聽到重複的問題和困擾,目前正練習著把這些訊息梳理出來,完成後希望可以形成一些可被分享的材料。不得不說ADPList 果然是設計師帶頭,Engagement的體驗設計得很不錯!

//2023,4 Jan added the link

大部分的對話都是從深色主題開始往淺色擴張

另外,在上半年進行了兩個線上分享,分別是 Landing a Tech Job With a Non-Technical Background 以及Learnings Along the Product Research Journey. 後者把台灣和心理學放進簡報了,對於陌生的族群,多點線索可以幫助他們進入你的故事。

背景只是一個起點

今年我在台灣工作了一段時間,多了一點和家人相處的機會,造訪和路過了台灣的每個縣市,覺得很幸運能有這樣的安排。

還有機會離開全年如夏的新加坡,去遠在天邊的冰島渡了小假,短暫體驗全年如冬的生活型態。旅遊對於我是這樣的,終究我沒辦法去到世界每一個角落,所以我只想在安全範圍裡,盡可能擴大我的光譜,讓我對不同生活的想像更加接近可能的真實。

今年我看了35本書

英文書的比例有點低,但沒關係因為我讀了很多幣圈的報告是英文的!

開通了線上圖書証之後,原本不太想接受的電子書好像也慢慢可以了。先前看到討論對於「數位內容出版」的「有限數量」其實是個人為的限制,的確內容數位化後,出版的數量與成本的關係改變,可能也會改變出版產業的商業模式。有人說值得保留的書他會買實體書,有人則是完全相反,因為電子書容易攜帶,也有助查詢。不是對錯,只是不同。

年末看了一場五月天的演唱會,這原本該是在2020八月舉辦,就這樣延了兩年兩次,主題都換了。

疫情改變了我們對生活的想法,有些改變是好的,有些是被迫的。

但願世界慢慢平穩,願這些都成為養分,讓我們有更多選擇的能力,而不是被逼迫著選擇。

馬上要迎接新的開始,接下來有幾個我想努力的方向:

我想更了解世界。

今年領悟到兩個個體間的距離是對等的

意思是如果自己覺得某人很奇怪,某人大概也是覺得我很奇怪。如果能更接近對方的世界,就越能用彼此能了解的思考方式溝通。站在原地等別人靠近是一種方式,但主動去靠近才是自己可控的部分。

希望可以計畫一趟探訪東歐朋友及城市的旅行,繼續拓展我的世界版圖。

希望可以藉由閱讀多瞭解比較不容易去的地方,對世界有正確一點的了解。

(居然有種定OKR的感覺!)

希望可以帶爸媽去看著富士山洗溫泉。

疫情之後誰沒有這種「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誰會先到」的感覺?

想做的事趕快去做!

這項看起來應該沒有操作上的挑戰,不過因為比較重要,就自己獨立出來成為一個項目(笑)

希望可以好好練習一些設計工具例如Figma。

希望眾多設計師友人不吝傾囊相授(設計師有耐心看到這裡嗎?)

根本上來說,還要「活得更健康一點」以及「多嘗試一點新花樣」

回去看過去幾年的反思,「活得健康」這件事,幾乎每年都出現,顯然每年年底我都沒有感受到這件事被實踐!

過去兩三年限制比較多,也活得比較封閉,希望自己明年能放進一些新元素,多對新花樣說YES!

這是我的2022,不太滿意但也還可以接受。

也跟我分享你的過去和未來吧!

新年快樂:)

每年年底我回頭看過去的一年,也往後看。已經幾年了,覺得有助於自己面對生活,我也鼓勵你這麼做。

你可以從這裡看到我過去幾年的年底反思:

2021 / 2020 / 2019 / 2018 / 2017 / 2016 / 2015

--

--